北京公布最新出口管制,影響兩大關鍵半導體金屬供應,預料沖擊美、日、韓及歐盟。全球芯片戰愈演愈烈,各方政府、企業如何應對?

《華爾街日報》週二(7月4日)報道,中國限制半導體關鍵金屬出口,將加速企業把供應鏈移出中國,且目前各國政商界都在試圖降低“中美貿易戰”所帶來的沖擊。
3日,中國商務部宣布,自8月1日起將對鎵、鍺這兩種金屬礦物實施出口管制,目的是為保護國家安全。次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強調,該管制是國際通行做法,“公正、合理、非歧視”,“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
盡管如此,國際社會仍普遍認為,此舉措是針對美國及其盟友的科技圍堵而來。路透社指出,北京宣布此管制的時機,正值美國獨立日前夕,也是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即將訪華之前。
路透社報道,美國商務部發言人周三(6日)表示,美方堅決反對中國對生產半導體和其他電子產品所需的金屬實施出口管制,并補充說,華盛頓將與其盟友和合作伙伴協商如何解決此問題。
“中國已經擊中了美國貿易限制的要害,”中國國際礦業協會(GMAC)主席阿克爾(Peter Arkell)告訴路透社。
鎵、鍺這兩種金屬礦物,在半導體材料、新能源等領域被廣泛應用。歐洲關鍵原材料委員會數據顯示,中國的鎵產量約占全球80%,鍺產量則約60%,主要出口至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
《華爾街日報》報道引述業界專家說法,中國此舉不太可能立即打擊供應鏈的產量,因為過于嚴格的出口限制,也會傷害北京自身的產業發展。不過,在中美角力之下,此舉已經對可能受到波及的國家敲響了警鐘。
荷蘭政府4日呼吁,歐盟必須對中國出臺的新規定作出回應。其外交部聲明,該舉措將對歐洲與荷蘭經濟產生多大影響,“取決于中國如何執行”,該國將與歐盟委員會和其他歐盟成員國“就此事保持密切聯系”。
同日稍早,歐盟委員會也表達擔憂,并表示正在評估此舉對歐洲工業的潛在影響,同時敦促中國將管制內容限縮在“明確的安全考量”范圍內。
上週,荷蘭才剛祭出新的管制措施,要求該國企業在出口部分高階芯片制造設備時須先申請許可證,受限
混合器公司包含該國最大半導體設備公司艾司摩爾(ASML)。即使此舉并未指明中國,但仍被視為美荷聯手圍堵中國取得高階芯片技術。
據彭博社報道,在4日一場例行記者會上,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表示,日方將關注中國如何實施金屬出口管制,并確認背后意圖。他說:“如果(中國)對日本采取不公平的措施,日本將根據世貿組織(WTO)規則采取對應措施?!?br />
近日,歐盟也宣布將與日本深化在半導體產業上的合作,包含共同監督芯片供應鏈,促進研究人員和工程師的交流,同時也考慮為在歐盟開展業務的日本半導體公司提供補貼。
5月,日本宣布對23種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進行出口管制,并將42個“友好國家和地區”加入簡化審查手續的名單,其中包含美國、韓國及臺灣,未納入中國。該管制預計于7月23日正式實行,因此有輿論認為,中國此舉亦是對日本的一種報復。
韓國政府也在4日召開緊急會議,評估中國對鎵、鍺實施出口限制的潛在后果。彭博社報道一名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官員表示,他們不排除中國將進一步擴大其他關鍵半導體材料的出口,因此韓方“計劃進一步使關鍵材料來源多樣化”,為那些“高度依賴特定國家”的材料尋找替代品。
路透社分析,韓國和臺灣身為全球芯片制造重地,試圖“淡化”潛在影響。臺灣經濟部長王美花4日向臺媒表示,鎵、鍺均屬于初級原料產品,若要進口至臺灣,還得先經過美、日等國家精煉,所以短期內對臺企影響不大,但仍會密切注意長期效應。
臺灣外交部政務次長李淳則在一場媒體茶敘上表示,“中國總是采取以牙還牙的方式”反制他國的出口限制措施,此舉預料將使臺灣等地加速降低對中依賴。
路透社報道,業界憂心中國的金屬出口限制將干擾產業鏈,因此多家企業競相確保供應。
總部位于美國的半導體晶圓制造商AXT Inc表示,其中國子公司通美晶體將立即著手申請許可證,繼續出口鎵和鍺基板產品。
英特爾(Intel)發言人則說,該公司正在評估中國商務部聲明,并稱該公司的戰略是“擁有多樣化的全球供應鏈”,“將我們對當地變化和(供應鏈)中斷的風險降到最低”。
德國芯片制造商英飛凌(Infineon)一位匿名消息人士向路透社強調,該公司大部分的供應來自中國以外地區,且近期將在其位于馬來西亞的工廠啟動生產。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則表示,中國的管制措施印證了多數企業的認知,即應著手提升材料供應來源的獨立性,降低單一依賴。